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他鄉記憶>> 西西里島旅行的最後一天



2011年底,一趟之前沒有預期的旅行,目的地是西西里島,八天七夜。

與往常的經驗不同,這次我們從頭到尾都住在一間民宿裡,位於常民生活的巷弄中;魚市場、公車站、購物街都在附近。從第一天入住開始,民宿主人就很熱心地告訴我們他們常去的餐廳、好吃的義大利麵作坊在哪裡,並帶著我去串門子;隔天甚至還陪著我們去市場走了一趟,跟熟悉的攤位老闆打聲招呼。後來我們也去市場買海鮮、蔬果,開始自己弄吃的;幾天之後,覺得自己已經融入這個地方了,每天出門都會去熟悉的、叫做「Mmmm...」的小吃攤打聲招呼,順便買點方便在路上吃的午餐。

不過,旅程有開始就會有結束。最後一天上午,看著熟悉的街景、閉著眼睛都會走的路線,準備離開這裡的我,心裡竟然升起一份錯亂的感覺...究竟這裡算不算是他鄉?

「不管了,多拍點照片吧!」記得我如此告訴自己。




Catania 大教堂








Catania 是一座還沈睡在巴洛克時期的城市。



這家咖啡店是一對老夫婦經營的,儘管同業都漲價了,他們還是堅持不漲,每天按時烘豆、賣豆子給熟悉的老顧客。


巴洛克時期的城市規劃:筆直的軸線,視覺端點是遠方的火山


貝里尼歌劇院


廣場邊的咖啡店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他鄉記憶>> 始


不知道心理學家有沒有研究...人類幾歲會開始喜歡講述記憶?

2011 夏 / Dresden

就在今天,女兒十歲了。

十年前的這天,我剛忐忑地結束從法蘭克福到台北的航程,趕往醫院,看見了一張陌生人的臉:我的女兒。一個月後,我們再度飛往歐洲,開始了這段他鄉旅程......。

記憶中,他鄉的旅程好像就是這樣開始的,或許也將要結束;然而,人在他鄉已變成習慣。再過十年,回溯這段他鄉記憶,不知道現在的他鄉會不會也變成故鄉?


看著印樣裡的畫面,彷彿回到了按下快門的瞬間。快門開合,一個畫面就此凝結;或許是完整的故事,或許只有記憶片斷。

十年了,就讓凝結的畫面開始講述這段他鄉記憶吧!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私紀錄>> 21mm 新視野開光




一直以來習慣的視野都是 120-66/80mm 與 135/35mm,很接近人在普通行走狀態時雙眼所看到的視野,不用特別專心的那種。

當然,還離無欲則剛境界尚遠的我,也一直有在嘗試其他視野,比如說 135/50mm。然而,那樣的視野雖然也和人眼的經驗相似,但卻是比較像在專注看著東西。已經習慣拿起相機,就像看路般自然的看著觀景窗的我,怎麼用都無法適應 135/50mm這個焦段;甚至每每嘗試,都有快門按得不是很安心的感覺。久而久之,還真誤以為自己的定力就在某個無法察覺的時刻時昇華進階,從此就一機一鏡了。這樣的以為一直持續到2011年底,看了不該看的照片為止......

一個多月後,一切備齊
開始了以下這些未曾嘗試過的視野:「Biogon 21mm f/4,5 for Contax RF」
























視野新鮮、運鏡生澀。開光,茲為記。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實驗>> Biogon 21mm f/4,5 for Contax RF + Minolta CLE



許久沒有起心動念想買鏡頭了......


一方面是有趁手的利器在手,另一方面是已經習慣帶著孩子出門照相的模式。雖然還離一機一鏡信手攆來渾然天成的境界還很遠,不過那樣的組合能讓我有安心按快門的感覺。直到耶誕節前看到了不該看的照片......

耳聞 Carl Zeiss Biogon 21mm f/4,5 for Contax RF 已久,能找到的資料不少,在此不贅述。一兩週很快的過去了,鏡頭與轉接環到手組合後發現了這鏡頭價錢沒跟著漲的祕密:這顆鏡頭竟塞不進 M7 裡面 lol

進不去的原因不在於常見的 ContaxRF-L39-LM 轉接環精度不足,也不是傳說中的鏡尾太突出云云。真正的原因是 M機的測距輪寬度較大,也就是說 M接環中心至測距輪的距離稍小,而 Biogon 21mm f/4,5 的後鏡筒直徑又剛好大些(比SA21或是ZM C-Biogon21都大)。就差這麼 0,5mm,鏡頭與機身無法合體。

又是一番資料收集後,歸結初步的解決方法有三:
1. 機身使用 M3/M2/M1/M4,搭配 amedeo.muscelli Wideangle 轉接環。優點是轉接環價錢較低,缺點是必須鏡外測光。
2. 機身使用 Contax IIa/IIIa。釜底抽薪配原機,不需轉接環,優點是絕對沒有不適應的問題。缺點是使用者要去適應Contax老機,同時也是鏡外測光。
3. 機身使用 Voigtländer BESSA R2c。優點是無須轉接環,機身本身就是為了 Contax RF 鏡頭量身定做的,同時,機身內有也現代測光裝置;缺點是沒有自動快門,按快門的速率會慢些。

若上述三方案,基本上用鏡是沒問題的,但事實上卻不太適合出門帶著孩子、必須依賴自動快門的我了。於是,在手中有名器卻又裝不上機,進退兩難,正考慮是否該放棄這顆鏡頭的緣份,抑或是乾脆加碼改鏡時,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試試Minolta CLE。結果就是......



峰迴路轉,合體成功,記之!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老老筆

來點不一樣的聲音好了
發現被炒作的老筆有兩個特性:
1. 1970-1980年代為主。
2. 著名品牌為主。

那這裡要先「定義」另一種老筆:「原子筆尚未出現」之前的鋼筆。
也就是說大約是1925-1955年的筆。
就叫「老老筆」好了

用老老筆、推薦沒用過鋼筆的朋友直上老老筆,這事我都做。因為...
老老筆的品質,用過會知道。
老老筆的機能,寫過會知道。
老老筆的價格,買過會知道。

老老筆的品質:
簡單說,就是現行筆廠大多都倒閉過,工廠沒了、工人也遣散了,只剩下「品牌」易主,由「不作筆」的企業經營。
因此,現行筆機能沒有跟著科技進步而變好,反之因為製筆know-how沒傳承、市場因素而造成成本縮減...所以
裂管者有之(製筆know-how失落啦)、名為保固卻需索價修理有之(品質下降、後送率高,保固變負擔啦)。
殊不知在原子筆還沒出現的年代,也就是鋼筆純靠品質機能廝拼的年代。
老老筆的品質可以好到保固單上寫著至少保25年,免費。

老老筆的機能:
還沒有原子筆時,要怎麼寫複寫紙?答:老老筆有超硬筆尖款
還沒有極細中性筆時,要怎麼寫細字?答:老老筆的極細真的是極細,比現在的極細中性筆還細
還沒有原子筆防水油墨時,用鎵鐵系文件墨水會鏽蝕筆尖怎麼辦?答:所以老老筆才要k金防鏽蝕(不是為了那個「金感」)
例如,有沒有超硬極細防鏽蝕款的筆尖?答:DEF 14k 這種尖就是。不是k金的就比較軟喔。
簡單說,就是原子筆還沒出現時,鋼筆還不是裝飾品,所以老老筆的書寫機能比較全面。

老老筆的價格:
原子筆還沒出現時,書寫的需求也很大,所以從小學生到老人,寫字都靠鋼筆,那時的老老筆實在很多。
再加上那時的製程比較不會costdown,所以能撐到現在的也不少。
量多,老老筆價錢自然就高不起來。

個人推薦朋友的方法:
不用講一堆有的沒的,也不幫他們買。直接挑一隻老老筆傳送出去,寫過了就不會放手了
那隻拿出去害人的老老筆多少錢?答:加運費比現在任何一隻歐系最便宜的學生鋼筆還便宜。

炒作現象:
有需求才有市場。市場裡供給有限,價格就高了。
需求怎麼來的?炒來的
供給如何有限?設法壟斷即可
老筆(1970-1980年代)數量有限、品牌也有限,很好壟斷貨源,再稍加炒作,價格就高了。
老老筆量多、品牌雜,所以難壟斷、難炒作,價格上不來。

如何對付炒作?
筆海無涯,有這麼多種,別買炒作款的就好啦。

老老筆的維修:
當初老老筆是設計拿來(像原子筆一樣)「寫」的
不是設計拿來「保養」用的
老老筆既然在機能上跟原子筆同級
那麼也就意味著當初在設計哲學上等同於原子筆般的實用
能撐到現在的老老筆,品質上至少有六十年的實證
只要不是盲目保養
例如...沒事卻去拆開、用古代還沒有的超音波去震
實在很難弄到要大修
再加上那時的墨道粗獷不精密
要保養的話,一般的汲水沖洗足矣
再說,原子筆級數的老老筆,若能在日常書寫中「寫」到壞了,也是人筆之情的見證。
有了那樣的感情,看是要鑲框紀念,抑或是花錢送到專業工作室再賦新生
都是浪漫的美事啊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老筆?不老筆?

買鋼筆、買老鋼筆、推薦人買老鋼筆...這些事情我都做,這裡分享一下經驗好了。
這裡定義的老筆是「1960年」之前的筆



自己主力只用鋼筆與鉛筆至今大約十年了
不過,雖是天天用、長久用,可是用過的新筆筆款卻很窄
「試寫」的雖多,但是滿意的卻很少(歐系筆為主)
少年時想耍帥用的現在也沒印象了(日系筆為主)
目前手邊上墨天天使用的只有
LAMY2000 MK:蓄末量超大、筆尖方向不受限,畫草圖好用。
LAMY cp1 EF:勇健的黃銅筆管、無限的筆尖備料,用筆無後顧之憂。

除了那兩隻新筆,手邊正在用的都是1960年之前生產的老筆了。



科技日新月異,所以市面上的新筆一定比舊筆好嗎?

新鋼筆,也就是目前仍在生產的鋼筆,有幾個特色:

1. 筆尖、送墨系統成熟。現在畢竟不是鋼筆開發展的1920年代,出墨不穩這種事情,到1950年代還沒解決就會被當時的市場淘汰了,留不到今天。
2. 老牌筆廠倒店、易手重開。1980年代,相當多筆廠無力經營,倒光光了,然而數十年「老牌好筆」的品牌卻深植人心。全球化後,許多老筆品牌就被不相關的產業買下,然後重新包裝重開。
3. 筆尖種類不多。現在寫鋼筆的人少了,手上用鋼筆大多都是要一種Fu,所以對「製造商」而言新筆「市場」,造形重要、裝飾重要、品牌重要......但是筆尖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也就是說,新筆都是成熟的筆,但是大多數的品牌都不是正統作筆出身的,筆尖選擇也不多。

舉例:
1. 會自動開腹裂開的某筆:筆尖總成絕對沒問題,好寫是基本的。可是......品牌雖同,但是畢竟也只有品牌相同,實際上早已不是以前那家廠。筆管技術的know-how沒有延續,所以筆管做不出50年前的品質。
2. 筆上有編號以利後續保固的某筆:以書寫工具王者聞名,漏墨絕對不會有。可是......品牌雖同,但是畢竟也只有品牌相同,實際上早已不是以前那家廠。新老闆說要costdown,所以同款筆50年前的上墨機構是全黃銅的,泛黃的保單也很豪邁的寫著(免費)終身保固;現行版變成塑膠機構的,保固也要驗明正身,然後「酌收」工本費。

上述一哥二哥筆廠都如此了,其他小弟筆廠當然也是這樣。這是我棄新就老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就是筆尖了。在沒有原子筆的年代,鋼筆廠競爭不是靠品牌,也不是靠Fu...那時代完全是硬拼機能的年代,誰能作出蓄墨量多、不漏墨、滑順、筆尖又多樣已滿足各種書寫需求的筆廠,誰就勝出。所以那時的筆尖有硬到可以寫複寫紙的、有細到比現在所謂的極細筆還細的、有圓頭尖頭出廠前就折好的頭...族繁不及被載,唯一的共同點是「滑順」。畢竟,在以市場要憑機能廝殺的年代,消費者是不會相信「因為細所以只好刮」的說詞的。

現今鋼筆的「消費市場」不再是以機能為主的競爭為主,取而代之的是市場行銷的手段,再加上筆廠易主,很多技術經驗早已不在,抑或是新東家為了節省成本而不做;因此,新筆與老筆若是要純拼書寫機能,恐怕不能以現今科技日新月異一言蔽之。



老筆怎買?有三個管道,分別是「專業平台」、「跳蚤市場」、「網路拍賣」。風險依從低至高來說:

1. 專業平台:由幾個私人工作室組成,有維修經驗與能力,販賣整筆,通常有保固,價錢最高、風險最低。
2. 跳蚤市場:可試筆、可議價,但是可遇不可求。
3. 網路拍賣:看似價格實惠,但是實際上是雷區,膽小者勿試!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好筆?不好筆?

邏輯上來說,絕大部份的問題都是可以論證的。

是「好筆」?或是「不好筆」?讓我們從邏輯上來看吧。這個問題剖析開來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討論。


一、好的定義
筆,是觀察的物件,當然也是可以論證何謂「筆」,但是,關於這點大家共識度很高,這裡就忽略不論啦。

接下來是「好」。是跟否這樣的二分法是判別的方式,準則就是好。符合好的條件,那結果就是「是」,反之,就是「否」。因此,要論好不好之前要先定義「好」是什麼。邏輯看來是這樣吧?

那麼好是什麼?這個很難有描述的標準。所以會給觀察的指標,然而,就算是指標有一千萬種,也很難說這樣的描述就是精確的。因此,我們無法定義「絕對」的好。

沒辦法定義「絕對」的好,那就來個相對的吧?所以我們會說,這是在X條件之下,Y方面來看,是好的。

這個 X 與 Y,是論證的前提,我們通常會忽略,所以討論容易沒有交集。


二、好筆的指標
同上,「絕對」的定義很難,給一千萬個觀察指標,還是很難定義出「好筆」的指標是什麼。所以我們通常要論證何謂「相對」好筆之前,會指定有觀察的前提以及觀察的指標。這前提與指標指只能分別有一種,做過實驗的人應該都知道。

前提與指標,這個就可以很主觀的指定了。


三、適合寫漢字的好筆(1)
這裡常說的適合寫漢字,這是觀察的指標,也就是第一點所說的 Y。然而,要辯證「適合寫漢字的好筆」這問題之前,還缺了所謂的前提條件 X 。

前提條件X的指定很主觀,指定的越全面,也就是說範圍越小,越容易精確。所以我們可以隨意指定。比如說:
1. 使用者的前提:練過硬筆字30年的書家來用、一般小學教師來用、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用等。
2. 紙墨的前提:使用表面張力p與黏度q的墨水、使用纖維吸水力r磅數s的紙等。
3. 環境的前提:在溫度t相對濕度f的環境下等。
4. 其他前提

沒有這個前提X,只有Y...那麼就是和稀泥,也是大家講東講西,卻很難產生交集的主因。


四、適合寫漢字的好筆(2)
若是前提條件X 指定好了,那麼就可以討論所謂適合「漢字」的指標(Y)了。

這個指標大家比較有共識,無論是篆隸楷行草歷代書家墨跡拓本、或是用幾何學去分析字形結構、抑或是專注於筆鋒出藏的觀察,這些都是所謂的「適合漢字」的指標(Y)。這個指標當然也要定義,是實驗設計者(姑且論之為實驗)主觀的定義。定義好了要觀察就不難了。


五、證例
假設實驗設計者定義的漢字指標(Y)是:臨蘭亭集序(神龍版),出鋒差異。差異度在10%以內,視同無差異。

若是觀察習硬筆/毛筆字超過30年的書家,在台灣平均溫度濕度條件下,使用某墨水(表面張力p與黏度q)、使用某紙(纖維吸水力r磅數s)。他用A001型的筆(尖),會比用A002型的筆(尖),在第一次臨帖時,出鋒誤差較小。但是連續使用三天之後,使用A002型的筆出鋒誤差比A001型的筆出鋒誤差小。連續使用一週後,兩筆的出鋒誤差即無差異。

那我們即可簡略的說,這A001型筆給書家在這樣的條件下使用,前幾筆的手感會很接近漢字適用筆,但是若常用,可能會因為該筆有特殊設計,反而不趁手。但是書家畢竟是練過的,草木竹石均可為筆(借用神雕俠侶名句),一周後,兩筆的差異對書家來說根本就不存在了。

上述推論雖說也是主觀,但是有前提X與指標Y為佐,推論起來...相對來說比較有依據。


六、何謂好筆?
何謂好筆?大哉問!何謂適用於書寫漢字的鋼筆?也是大哉問!然而,大哉問即無解嗎?

不能也?不為也?

如果我們把漢字文化圈的鋼筆使用者、市場墨水紙張銷量、使用環境做個簡單的統計分類,然後在針對其分類,採樣觀察,並按照分類的比例加乘。或許,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相對客觀」的解答囉。


不過,寫個字搞成這樣,浪漫度好像低了些...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