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鋼筆角色的轉變與LAMY的「從善如流」

前篇講了這麼多 LAMY 的好話,其實從自己身為 LAMY 使用者,或說是鋼筆使用者的角度,這幾年看著筆尖的選擇越來越少、牌價卻越來越高、保固期也越來越短,心中實在感慨。

以 LAMY 2000 這款長壽招牌筆為例,印象中,在實體歐元始用的2003年,德國牌價是89歐元(雖不100%確定,但是不會差太多),筆尖選擇有 EF, F, M, B, BB, OM, OB, OBB, MK, LH,若有特殊需求,尚可跟原廠更換客製筆尖(印象中至少有3B、OF與O3B,手上沒有文案,故對此也不100%確定);2010年德國的牌價是135歐元,筆尖選擇卻只剩下 EF, F, M, B, BB, OM, OB。約兩個月前曾寫信去原廠問過,其他LAMY 2000的筆尖的確是停產了,也無庫存,無法客製更換;如果要買所謂的特殊尖,請找店家庫存。

在保固方面。記得不只一次在德國二手市場見到盒單俱全的1970/80年代版 LAMY 2000 ,14k/18k都有,上面的保證書很豪邁的寫著「LAMY 2000,為您保固到西元2000年」;1950/60年代的一哥二哥筆廠,主力筆款更是大多保固25年,二線筆款10年。然而,LAMY2000的2008年保證卡上只明文保固三年,2010年的保證卡更縮水為保固兩年。

再次把時間拉回到1930-1960年代,也就是以鋼筆為書寫主力的黃金年代,筆尖的選擇也很多樣;以彈性來分,有彈性尖、半彈性尖、可寫複寫紙的硬尖D;以筆尖粗細來分,有 EEF, EF, F, M, B, BB, 3B;以筆尖形狀來分,有平尖(無前加字母)、圓尖K、左斜O或0、右斜R、筆尖翹起像書法尖S...族繁不及被載;標示法可互相混合,如「可寫複寫紙的極細尖=DEF」。每一家筆廠,甚至每個時期都各有其分法,筆閣筆友所翻譯的百利金簡史 http://pg.biolab123.com/viewtopic.php?f=20&t=6109 更有當年(猜測是1950年代)的文案可供印證。

以自己實際的經驗來看,因緣際會寫過1930年代的 Pelikan 100(14k, c尖)、1950年代的 Pelikan 140(14k,EF尖)、不確定是1930年代還是1950年代的 Kaweco-Dia 803(14k, 06尖) 以及1950年代的 Montblanc Masterpiece 142(14k, EF尖)。這些老筆多是屬於「使用中」的狀態,沒有換過筆尖,沒有過度調整,也不是庫存筆。筆雖老,寫起來卻一點也不含糊,每種尖各有特色,例如:老Montblanc(小黃花)EF的細度約小於0.18針筆,寫漢字在0.5cm的格子裡(寫八分滿)還綽綽有餘,不但細極且有難以言喻的彈力與回饋力;Kaweco的06尖看起來小小一片,寫起來有毛筆的柔順與筆觸,奇軟無比,可稍表現蠶頭雁尾點勾撇捺,隸書魏碑行楷皆宜;Pelikan 140的EF尖中規中矩,細度大約是介於針筆的0.18與0.28之間,雖不細極,也是極細;Pelikan 100 c尖兼具左斜尖與軟調的特性,後來查證才知,戰前百筆的筆尖分類沒有戰後筆尖這麼系統化、筆舌含水原理也與戰後不同(筆尖總成還在摸索改良的階段),筆尖標示有常見的字母/數字標示法,也有只是個小圓圈或是小星號或是不常見的字母,如 k=德文kugel,是適合各種角度書寫的球形尖,c=calligraphy(德文kalligrafie),是書法尖的意思,那隻Pelikan 100 c尖,換算成戰後筆尖大約是介於OF到OEF之間,但是因為筆舌含水原理不同,出水量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這四支筆尖雖各有擅場,卻也有共通之處:不過度滑順,也無阻刮之感。有了那些書寫經驗,不但認識到鋼筆筆尖不是一定細就刮紙,柔細兼具也是有可能的;同時,也破除了之前深信的,所謂歐洲尖不適合寫漢字的迷思。

很多筆廠在原子筆洶洶來襲時,無力維持,倒店被買者有之,改瓶換酒者有之;與這些筆廠相比,LAMY 在面臨「原子筆危機」時,算是平安渡過,把危機化為轉機。然而,近期鋼筆市場回溫,筆廠產品與市場回饋顯現出來的卻是鋼筆角色的微妙變化,已從書寫工具轉變為收藏飾品。試想,在一哥二哥筆廠紛紛把筆尖/導墨裝置規格簡化(F,M,B),以降低生產、庫存成本,同時亦將廣告行銷成本的比例提高,藉此模式擴大獲利的氛圍之下,LAMY 還能堅持「筆=書寫工具,設計好筆=設計創新又趁手好寫的書寫工具」這樣的經營哲學嗎?從 LAMY 近幾年簡化筆尖規格、縮短保固期限、標榜工業設計所以提高牌價的「從善如流」來看,個人以為,LAMY 似乎又慢慢回到上世紀開廠之初,追隨一哥二哥腳步的老調去了。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LAMY具有創新精神筆款的發表年份與工業設計師列表

LAMY 27: 1952,雙槽導墨裝置 Tintomatik;LAMY鋼筆技術奠基。

1962,現任總裁 Dr. Manfred Lamy (26歲) 擔任LAMY行銷經理,與工業設計師結合,引入創新概念(Innovation)。

LAMYexact: 1964,德國第一隻配備大筆蕊與不鏽鋼鋼珠的(實用)原子筆;市場嗅覺靈敏、公司決策正確,及早投入原子筆的研發與製造。

LAMY 2000: 1966,玻璃纖維新材質,當時戲稱就算到了西元2000年也不落伍的設計,工業設計師:Gerd A. Müller

LAMYcp1: 1974,瘦長女用筆先驅,工業設計師:Gerd A. Müller

LAMYsafari: 1980,ABS樹脂新材質,工業設計師:Wolfgang Fabian

LAMYwhite pen: 1982,世界第一隻「白派」概念的筆,工業設計師:Wolfgang Fabian

LAMY logo(鋼筆編號type-06): 1983,自動鉛筆/原子筆筆尾按壓裝置首次與筆夾結合,工業設計師:Wolfgang Fabian

1950年代的機能創新:LAMY標準化的導墨裝置

「瞬間供墨(少於一秒)」。私以為這是LAMY以新興筆廠之姿(相對於二戰前就已經成熟發展的大廠),可以在原子筆的洶洶來襲下沒有改瓶換酒、並(勉強)屹立不搖的兩個因素之一。第一個因素即如前篇所述,在現任總裁接掌公司後,大膽的與工業設計師合作有關。而第二的因素可由下面這篇文章(當年的廣告文案)窺見一二:

http://www.zeit.de/1957/48/Eine-wichtige-Neuerung-des-LAMY-27
這篇文章出自1957年11月28日的 DIE ZEIT 第48期。文章主標題是「LAMY 27 的重要創新」,次標題是「從第一筆輕輕畫出到接下來的持續書寫皆不須特別用力(讓墨水出來)」,文中提到 LAMY 27 以新開發的雙墨槽導墨,在書寫時不再需要特別按壓筆尖,好讓墨水壓出。這樣的導墨槽設計有下面兩大優點:一、第一筆就立即有水。二、供墨流量穩定。售價...(後略)

1950年代,德國慢慢走出戰爭的陰霾、經濟逐漸復甦,在書寫工具市場回復的前景中,各家筆廠百花齊放;稍有能力的大廠也推出能代表自身品牌的主力筆款,企圖讓品牌精神在機能上與造型上領先群雄。而LAMY也開始以「參考」其他大廠成熟產品的方式推出自己的筆(或可說是山寨)。那時代的LAMY筆款五花八門,什麼造形都有,某廠推出主力雪茄款並獲市場好評後,LAMY也推改版小雪茄;某廠推出前衛速度款大賣,LAMY馬上也跟上前衛的腳步,不落人後。這樣的筆廠在當時的德國還不少,畢竟,一哥二哥不是人人都當得起的。

1950年代末,砸了錢研發筆舌/導墨裝置的成果總算出來了。全新的雙槽導墨裝置讓墨水可以迅速流動,但卻不會過溢滴出;關蓋稍久的筆打開後,仍可順利書寫。書寫時,墨水從儲墨區(筆管)穩定地流向筆尖;不書寫時,部份墨水會回流到筆管,不在筆舌大量積墨(積墨乾涸後反而會阻墨)。研發當時的測試,墨水流動的時間正如同筆閣狗爺所估:「不到一秒」。後來,LAMY就將這個突破性的革新裝配在造形還是「追隨」大廠流行的 LAMY 27 上面。然而,書寫過的使用者都可以感覺到...這隻筆不太一樣。

後來幾經改善,將這種筆舌/導墨裝置規格化、模組化後,就開始大量生產,成為 LAMY 至今的招牌。無論外型再怎麼變,無論工業設計師提出什麼構想,一率都需將此裝置融合在設計之內。試想,若是各種筆款的書寫機能機構都能全部統一、進而大量生產,那麼整體的成本就比其他筆廠的筆低得多,這也是個人猜想 LAMY 能夠兼顧「造形多樣」與「售價持平」的原因。

簡言之,價格低、維修替換便利,再加上與工業設計師合作所產生的創新精神,讓「機能」與「創新」得以兼顧,亦使該廠可以成功面對原子筆來襲的危機。

從 LAMY2000, cp1看設計潮流的演變

與其他筆廠相比,LAMY 從1960年代以來的特色是「產品與工業設計接軌」
工業設計師們的迥異風格,會直接表現在產品上
不同的工業設計師所設計出來的筆,在造形上自然有相當大的差異
cp1 與 LAMY2000 是同一位工業設計師所設計
若說發表於1966年的 LAMY2000 是1960年代的設計表現總結
那麼 cp1 就是引領了1970/80年代設計的先行者
現行版的 cp1 跟 type-06 都僅是維持當初的版本,並在細部上稍加修改而已 (LAMY2000 亦同)

LAMY2000 承襲了(或說參考、抄襲) Parker 51 以降的包覆式筆尖,用鷹喙暗示飛行的速度感(很多筆廠也這樣做)
同時,將其他筆廠也流行的飛梭型,在形式上做了恰當的簡化
筆夾不鏽鋼拉絲,並且在末端以稜角收尾
使得整枝筆無論是整體造形上或是細部上均表現出「原始的力量」 (引用鋼筆實驗室裡形容的「咆哮原始山林」[url]http://pens.biolab123.com/?p=37[/url])

這樣的意圖在1970年代被放棄了
1970年代的設計取向漸漸走脫出1960年代太空競賽的速度感,轉向以純粹的幾何形式來表現「時代的進步」
cp1 的筆尖不再包覆,以簡單的形式靜置在筆的前端
筆桿大膽直接地以細長、純粹的圓柱體為形式,不再給筆桿多餘的曲線
儘管,從筆夾的材質與細部處理,仍可隱約看出 cp1 與 LAMY2000 的關聯(兩者的筆夾皆是不鏽鋼材質,表面拉絲處理。)
但是 cp1 的筆夾在比例上卻稍長,同時也除去了 LAMY2000 筆夾的稜角收尾
整體來說,1970年代的 cp1 細長、圓潤,用這樣的優雅主攻女性用家
並與筆身微壯、主攻男性使用者的的 LAMY2000 做出市場區隔

cp1 發表當時,即獲得很大的市場回響(繼1966年LAMY2000之後的另一次)
因此,這種細長圓柱體的形式也引起了其他廠商的仿效
也就是我們常見的 1980年代的細長型筆(如萬筆貴族系列)

cp1(黑色鋼尖版) 與 type-06 差異極微
同樣的筆尖、同樣的細長圓柱型、同樣的導墨裝置
不同的是筆桿外層(cp1黑色霧面漆、type-06不鏽鋼拉絲)、握位長度與材質、筆夾形式等等
筆桿材質不確定是否相同,type-06應該是不鏽鋼無疑,但是 cp1有可能是銅合金

cp1/type-06這兩隻都是金屬筆,所以跟Safari比起來是明顯偏重的
重心位置與Safari差距不大,但是握位形狀、筆桿直徑卻與Safari截然不同
個人使用經驗是...
用Safari 寫字會比較像是用手指抓著筆,然後單純用手腕運筆的感覺
用cp1寫字會比較像是手指、手腕一起協同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