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老老筆

來點不一樣的聲音好了
發現被炒作的老筆有兩個特性:
1. 1970-1980年代為主。
2. 著名品牌為主。

那這裡要先「定義」另一種老筆:「原子筆尚未出現」之前的鋼筆。
也就是說大約是1925-1955年的筆。
就叫「老老筆」好了

用老老筆、推薦沒用過鋼筆的朋友直上老老筆,這事我都做。因為...
老老筆的品質,用過會知道。
老老筆的機能,寫過會知道。
老老筆的價格,買過會知道。

老老筆的品質:
簡單說,就是現行筆廠大多都倒閉過,工廠沒了、工人也遣散了,只剩下「品牌」易主,由「不作筆」的企業經營。
因此,現行筆機能沒有跟著科技進步而變好,反之因為製筆know-how沒傳承、市場因素而造成成本縮減...所以
裂管者有之(製筆know-how失落啦)、名為保固卻需索價修理有之(品質下降、後送率高,保固變負擔啦)。
殊不知在原子筆還沒出現的年代,也就是鋼筆純靠品質機能廝拼的年代。
老老筆的品質可以好到保固單上寫著至少保25年,免費。

老老筆的機能:
還沒有原子筆時,要怎麼寫複寫紙?答:老老筆有超硬筆尖款
還沒有極細中性筆時,要怎麼寫細字?答:老老筆的極細真的是極細,比現在的極細中性筆還細
還沒有原子筆防水油墨時,用鎵鐵系文件墨水會鏽蝕筆尖怎麼辦?答:所以老老筆才要k金防鏽蝕(不是為了那個「金感」)
例如,有沒有超硬極細防鏽蝕款的筆尖?答:DEF 14k 這種尖就是。不是k金的就比較軟喔。
簡單說,就是原子筆還沒出現時,鋼筆還不是裝飾品,所以老老筆的書寫機能比較全面。

老老筆的價格:
原子筆還沒出現時,書寫的需求也很大,所以從小學生到老人,寫字都靠鋼筆,那時的老老筆實在很多。
再加上那時的製程比較不會costdown,所以能撐到現在的也不少。
量多,老老筆價錢自然就高不起來。

個人推薦朋友的方法:
不用講一堆有的沒的,也不幫他們買。直接挑一隻老老筆傳送出去,寫過了就不會放手了
那隻拿出去害人的老老筆多少錢?答:加運費比現在任何一隻歐系最便宜的學生鋼筆還便宜。

炒作現象:
有需求才有市場。市場裡供給有限,價格就高了。
需求怎麼來的?炒來的
供給如何有限?設法壟斷即可
老筆(1970-1980年代)數量有限、品牌也有限,很好壟斷貨源,再稍加炒作,價格就高了。
老老筆量多、品牌雜,所以難壟斷、難炒作,價格上不來。

如何對付炒作?
筆海無涯,有這麼多種,別買炒作款的就好啦。

老老筆的維修:
當初老老筆是設計拿來(像原子筆一樣)「寫」的
不是設計拿來「保養」用的
老老筆既然在機能上跟原子筆同級
那麼也就意味著當初在設計哲學上等同於原子筆般的實用
能撐到現在的老老筆,品質上至少有六十年的實證
只要不是盲目保養
例如...沒事卻去拆開、用古代還沒有的超音波去震
實在很難弄到要大修
再加上那時的墨道粗獷不精密
要保養的話,一般的汲水沖洗足矣
再說,原子筆級數的老老筆,若能在日常書寫中「寫」到壞了,也是人筆之情的見證。
有了那樣的感情,看是要鑲框紀念,抑或是花錢送到專業工作室再賦新生
都是浪漫的美事啊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老筆?不老筆?

買鋼筆、買老鋼筆、推薦人買老鋼筆...這些事情我都做,這裡分享一下經驗好了。
這裡定義的老筆是「1960年」之前的筆



自己主力只用鋼筆與鉛筆至今大約十年了
不過,雖是天天用、長久用,可是用過的新筆筆款卻很窄
「試寫」的雖多,但是滿意的卻很少(歐系筆為主)
少年時想耍帥用的現在也沒印象了(日系筆為主)
目前手邊上墨天天使用的只有
LAMY2000 MK:蓄末量超大、筆尖方向不受限,畫草圖好用。
LAMY cp1 EF:勇健的黃銅筆管、無限的筆尖備料,用筆無後顧之憂。

除了那兩隻新筆,手邊正在用的都是1960年之前生產的老筆了。



科技日新月異,所以市面上的新筆一定比舊筆好嗎?

新鋼筆,也就是目前仍在生產的鋼筆,有幾個特色:

1. 筆尖、送墨系統成熟。現在畢竟不是鋼筆開發展的1920年代,出墨不穩這種事情,到1950年代還沒解決就會被當時的市場淘汰了,留不到今天。
2. 老牌筆廠倒店、易手重開。1980年代,相當多筆廠無力經營,倒光光了,然而數十年「老牌好筆」的品牌卻深植人心。全球化後,許多老筆品牌就被不相關的產業買下,然後重新包裝重開。
3. 筆尖種類不多。現在寫鋼筆的人少了,手上用鋼筆大多都是要一種Fu,所以對「製造商」而言新筆「市場」,造形重要、裝飾重要、品牌重要......但是筆尖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也就是說,新筆都是成熟的筆,但是大多數的品牌都不是正統作筆出身的,筆尖選擇也不多。

舉例:
1. 會自動開腹裂開的某筆:筆尖總成絕對沒問題,好寫是基本的。可是......品牌雖同,但是畢竟也只有品牌相同,實際上早已不是以前那家廠。筆管技術的know-how沒有延續,所以筆管做不出50年前的品質。
2. 筆上有編號以利後續保固的某筆:以書寫工具王者聞名,漏墨絕對不會有。可是......品牌雖同,但是畢竟也只有品牌相同,實際上早已不是以前那家廠。新老闆說要costdown,所以同款筆50年前的上墨機構是全黃銅的,泛黃的保單也很豪邁的寫著(免費)終身保固;現行版變成塑膠機構的,保固也要驗明正身,然後「酌收」工本費。

上述一哥二哥筆廠都如此了,其他小弟筆廠當然也是這樣。這是我棄新就老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就是筆尖了。在沒有原子筆的年代,鋼筆廠競爭不是靠品牌,也不是靠Fu...那時代完全是硬拼機能的年代,誰能作出蓄墨量多、不漏墨、滑順、筆尖又多樣已滿足各種書寫需求的筆廠,誰就勝出。所以那時的筆尖有硬到可以寫複寫紙的、有細到比現在所謂的極細筆還細的、有圓頭尖頭出廠前就折好的頭...族繁不及被載,唯一的共同點是「滑順」。畢竟,在以市場要憑機能廝殺的年代,消費者是不會相信「因為細所以只好刮」的說詞的。

現今鋼筆的「消費市場」不再是以機能為主的競爭為主,取而代之的是市場行銷的手段,再加上筆廠易主,很多技術經驗早已不在,抑或是新東家為了節省成本而不做;因此,新筆與老筆若是要純拼書寫機能,恐怕不能以現今科技日新月異一言蔽之。



老筆怎買?有三個管道,分別是「專業平台」、「跳蚤市場」、「網路拍賣」。風險依從低至高來說:

1. 專業平台:由幾個私人工作室組成,有維修經驗與能力,販賣整筆,通常有保固,價錢最高、風險最低。
2. 跳蚤市場:可試筆、可議價,但是可遇不可求。
3. 網路拍賣:看似價格實惠,但是實際上是雷區,膽小者勿試!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好筆?不好筆?

邏輯上來說,絕大部份的問題都是可以論證的。

是「好筆」?或是「不好筆」?讓我們從邏輯上來看吧。這個問題剖析開來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討論。


一、好的定義
筆,是觀察的物件,當然也是可以論證何謂「筆」,但是,關於這點大家共識度很高,這裡就忽略不論啦。

接下來是「好」。是跟否這樣的二分法是判別的方式,準則就是好。符合好的條件,那結果就是「是」,反之,就是「否」。因此,要論好不好之前要先定義「好」是什麼。邏輯看來是這樣吧?

那麼好是什麼?這個很難有描述的標準。所以會給觀察的指標,然而,就算是指標有一千萬種,也很難說這樣的描述就是精確的。因此,我們無法定義「絕對」的好。

沒辦法定義「絕對」的好,那就來個相對的吧?所以我們會說,這是在X條件之下,Y方面來看,是好的。

這個 X 與 Y,是論證的前提,我們通常會忽略,所以討論容易沒有交集。


二、好筆的指標
同上,「絕對」的定義很難,給一千萬個觀察指標,還是很難定義出「好筆」的指標是什麼。所以我們通常要論證何謂「相對」好筆之前,會指定有觀察的前提以及觀察的指標。這前提與指標指只能分別有一種,做過實驗的人應該都知道。

前提與指標,這個就可以很主觀的指定了。


三、適合寫漢字的好筆(1)
這裡常說的適合寫漢字,這是觀察的指標,也就是第一點所說的 Y。然而,要辯證「適合寫漢字的好筆」這問題之前,還缺了所謂的前提條件 X 。

前提條件X的指定很主觀,指定的越全面,也就是說範圍越小,越容易精確。所以我們可以隨意指定。比如說:
1. 使用者的前提:練過硬筆字30年的書家來用、一般小學教師來用、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用等。
2. 紙墨的前提:使用表面張力p與黏度q的墨水、使用纖維吸水力r磅數s的紙等。
3. 環境的前提:在溫度t相對濕度f的環境下等。
4. 其他前提

沒有這個前提X,只有Y...那麼就是和稀泥,也是大家講東講西,卻很難產生交集的主因。


四、適合寫漢字的好筆(2)
若是前提條件X 指定好了,那麼就可以討論所謂適合「漢字」的指標(Y)了。

這個指標大家比較有共識,無論是篆隸楷行草歷代書家墨跡拓本、或是用幾何學去分析字形結構、抑或是專注於筆鋒出藏的觀察,這些都是所謂的「適合漢字」的指標(Y)。這個指標當然也要定義,是實驗設計者(姑且論之為實驗)主觀的定義。定義好了要觀察就不難了。


五、證例
假設實驗設計者定義的漢字指標(Y)是:臨蘭亭集序(神龍版),出鋒差異。差異度在10%以內,視同無差異。

若是觀察習硬筆/毛筆字超過30年的書家,在台灣平均溫度濕度條件下,使用某墨水(表面張力p與黏度q)、使用某紙(纖維吸水力r磅數s)。他用A001型的筆(尖),會比用A002型的筆(尖),在第一次臨帖時,出鋒誤差較小。但是連續使用三天之後,使用A002型的筆出鋒誤差比A001型的筆出鋒誤差小。連續使用一週後,兩筆的出鋒誤差即無差異。

那我們即可簡略的說,這A001型筆給書家在這樣的條件下使用,前幾筆的手感會很接近漢字適用筆,但是若常用,可能會因為該筆有特殊設計,反而不趁手。但是書家畢竟是練過的,草木竹石均可為筆(借用神雕俠侶名句),一周後,兩筆的差異對書家來說根本就不存在了。

上述推論雖說也是主觀,但是有前提X與指標Y為佐,推論起來...相對來說比較有依據。


六、何謂好筆?
何謂好筆?大哉問!何謂適用於書寫漢字的鋼筆?也是大哉問!然而,大哉問即無解嗎?

不能也?不為也?

如果我們把漢字文化圈的鋼筆使用者、市場墨水紙張銷量、使用環境做個簡單的統計分類,然後在針對其分類,採樣觀察,並按照分類的比例加乘。或許,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相對客觀」的解答囉。


不過,寫個字搞成這樣,浪漫度好像低了些...XD

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德國鋼筆筆尖代工廠

鋼筆產業涉及甚廣
以書寫機能的角度來看,筆尖製造應可算是技術層面上的關鍵環節之一
技術門檻不低,且需要市場需求支持
從20世紀初以來,德國鋼筆產業發展逐漸完備
雖然經過了戰後原子筆普及的洶洶來襲,導致鋼筆市場萎縮、鋼筆品牌易主、經營型態改變
然而時至今日,佔據著技術關鍵核心位置的德國筆尖製造端並未全滅,且還有少數工廠存活下來
成為至今德國代工業精密工藝的展現
Peter Book AG 與 SCHMIDT Technology GmbH 即為個中案例,
這兩家筆尖製造廠更是代表著德國精密代工業的兩種經營哲學理念。

Peter Bock AG 與 SCHMIDT Technology GmbH 都有七十年以上的歷史
兩者也都是家族經營,未曾易手他人
但是單從地緣關係來看,就可以發現這兩家代工廠的不同之處



SCHMIDT Technology GmbH
SCHMIDT 位於德國西南端的黑森林區
距離 Freiburg 與瑞士邊界都不遠
該處具有良好的精密機械工業環境,使得鐘錶製造業成為該區的傳統產業之一,在二戰之前發跡的 SCHMIDT 就是該區的鐘錶製造廠之一。
需要極高微機械精密度的鐘錶製造,讓SCHMIDT累積了一定程度的「精工」與「模組化」生產技術經驗。

二戰後德國百業待興,SCHMIDT 開始涉足書寫用品產業,亦即鋼筆的生產
然而在彼時,正巧恭逢原子筆技術發展期,鋼珠筆頭的技術與成本尚未達到市場規模
於是 SCHMIDT 挾帶著精工經驗優勢,投入了原子筆頭的研發,並且在德國的原子筆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有了原子筆的成功經驗後,SCHMIDT 將以往生產鐘錶時的模組化生產哲學應用在書寫工具的開發上
發展出一系列的模組化筆具
在同一個筆管模組裡,可以讓該廠鋼筆筆尖總成、原子筆筆蕊總成、鋼珠筆筆蕊總成、多用途筆筆頭相互套用,且沒有任何相容上的問題間隙。

在鋼筆產業消頹不起的今天,許多鋼筆品牌易主後
或因成本考量、或因技術know-how消失
國際知名品牌大廠早已不再生產鋼筆筆尖總成與原子筆筆蕊總成
而成套(限量)書寫工具的關鍵技術零件即交給 SCHMIDT 代工
就算是索價不斐的珍寶筆桿,只要合乎模組,即可成套、大批地使用 SCHMIDT 所開發生產的關鍵零件。



Peter Bock AG
Peter Bock AG 位於海德堡,是德國鋼筆產業的發源聖地
許多知名筆廠都是發跡於海德堡
然而,就算是在戰前德國鋼筆廠如雨後春筍創立或是戰後更是紛紛復廠開張的鋼筆黃金年代
也並非每一家海德堡的鋼筆廠都有研發、開發筆尖的資本與技術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
上世紀20年代,也就是鋼筆技術重點還在研究如何好上墨、裝多墨、不漏墨的年代
當時的文具大廠 Pelikan 挾帶著(買來的)活塞鋼筆專利涉足鋼筆生產
1929年初代鋼筆 Pelikan 100 的推出更是想要大動作吃下當時的市場大餅的展現,也讓許多原本佔據市場的品牌籠罩在活塞鋼筆專利的陰影之下
然而,筆尖的製造畢竟不能一蹴可成,就算是有這麼大的(活塞)技術優勢的 Pelikan 也無法及時研發出合用的筆尖
於是初代 Pelikan 100 甚至請了 Montblanc 代工,代為生產合用於 Pelikan 100 的筆尖
兩年後,Pelikan 慢慢將自己研發產出的筆尖裝配在 Pelikan 100上,並採用邊產邊試的策略,每週一小改,每月一大改
與1950年代的筆尖相比,1930年代 Pelikan 100 的筆尖種類不多,但是規格卻相當雜亂,產品前後期差異甚大,甚至不可互相套用
Pelikan大約是在 1937 年才研發出較穩定的筆尖總成,並且於戰後復產後逐漸在筆尖總成的實務生產上趕上其他大廠

以文具業起家的Pelikan資本雄厚(野心也比較大),因此比較有本錢投入自產筆尖的研發
絕大多數筆廠的作法卻是將筆尖研發的成本與風險外部化
也就是採用今天電子產業常用的方式,將筆尖甚至筆尖總成的需求開出,招標代工
70餘年前的海德堡就有專門製造研發筆尖的工廠,例如 Peter Bock AG。

時過境遷,當鋼筆不再是書寫工具的主流後,沒有充分準備的筆廠無法面對市場遽變,黯然退出。
就算後來易主重開,生產規模大多也不如從前,大幅縮減
然而,鋼筆精品化後,筆尖也必須跟著精品化
使用18k金或是鈦金尖更是精品鋼筆的一大噱頭
同時,不大規模生產的個人工作室所做的手工鋼筆也慢慢在這樣市場特性中浮現出來
因此,憑藉著七十餘年對筆尖的代工經驗,拿下小規模但卻為數眾多的客製化市場
就成了 Peter Bock AG 筆尖廠存活下來依據,也是該筆尖廠的獨有價值!



事實上,無論是 Peter Bock AG 或是 SCHMIDT Technology GmbH
對鋼筆筆尖以至筆尖總成的精密加工能力都毋庸置疑
畢竟鋼筆需要的精工標準在現代動不動就以奈米為單位的精工尺度來說,實屬寬鬆容易
筆尖廠存活的重點在於:究竟能有多少市場需求以容納、支撐鋼筆筆尖的製造?
在德國這樣的鋼筆生產大國(帳面上),竟然也只剩下幾間筆尖工廠分食有明顯市場區隔的訂單
上述問題其實早已不言而喻。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LAMY2000 MK尖的使用心得

以LAMY現代筆來說,手上這隻 LAMY2000 MK 14ct.尖出鋒若藏鋒,是為特色,也是當初在筆店試寫後沒選擇M尖的原因(初購時畫草圖用,草圖筆觸若處處出鋒...好像怪怪的XD)。看過 1980/90年代有18ct.版的LAMY2000,但沒實際寫過,故無法評論是否有異。

MK 是德文 Mittlere Kugel 的縮寫。德文的一般用法是形容詞在前名詞在後,mittler是中間的、中等的的意思,Kugel 這個字的字源是從中古高地德語而來(西元1050年至1350年期間的德語的形式,使用地區在現今德國南部、奧地利、瑞士部份地區),原意就是「渾圓」,現在就是指幾何學裡的「球」的意思。衍生用法就有很多了,舉凡某種圓啤酒杯、某種圓猶太蛋糕、某些圓徽章都可以叫做 Kugel;Kugel 也是德文的姓氏之一。MK 如果要直接翻譯成中文,應該可以翻譯成「中等圓尖」。

另外,下段出自網路商家 The Writing Desk 的介紹(以及很多在網路上充斥的類似說法),在此有些不一樣的看法......



--- 以下於 04.01.2011 引用出自 http://www.thewritingdesk.co.uk/reference.php?id=5 ---

What do all the different nib sizes mean?

Most pens bought in the High Street will be fitted with a medium (M) nib. Whilst this will suit a lot of people's writing, it won't suit everyone which is why, wherever possible, we offer many choices of nib point size.

Here i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each commonly found type:


-- 中略 --

* MK (rounded medium). A special nib made by Lamy with a more rounded point such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en relative to the paper is less critical than a standard point and therefore easier for beginners. The designation is no longer used but the current Lamy medium nib is made to the same specification as the MK.

-- 後略 --
--- 以下於 04.01.2011 引用出自 http://www.thewritingdesk.co.uk/reference.php?id=5 ---



首先,MK 是否為 LAMY 的特殊尖種,必須保留懷疑的態度。與今天的銷售形態相比,在鋼筆書寫的黃金年代,筆的銷售量並非完全以廣告行銷為決勝關鍵;那時原子筆還沒出現,同時,書寫需求量大(沒有印表機),誰能掌握消費者書寫的需求,誰的產品就賣得好,關於此點應無疑慮;而筆尖的製造應該算是當時筆廠的關鍵技術之一。在1950年代,德國的一哥二哥筆廠都推出過非常多樣的筆尖,有硬到可寫複寫紙的(D),也有可以分岔到2mm的EF彈性尖,筆尖形狀有平的、左斜的(O)、右斜的 (R)、球狀的(K)、鉤狀的(S,類似現今被折彎的書法尖),族繁不及被載,更可互相排列組合,例如可寫複寫紙的極細尖=DEF、鉤狀的細尖=SF。筆廠端出十幾二十種筆尖供消費者選擇更是一哥二哥廝拼的決勝關鍵,一哥二哥的Kugel圓尖當然也不會只能掛上中等這種尺寸;我看過的筆不多,有機緣看過的有Montblanc KF、KM,Pelikan KF,是否有KEF/KB/KBB等,雖聽過但沒實際見過,所以不敢肯定。然而時過境遷,一哥二哥筆廠換湯也換了藥之後導致現代筆尖的簡化,也讓沒換到湯藥的LAMY顯得有那麼一點不同,竟可做出了網路商家介紹的特殊尖種。

其次,圓尖是否比較容易上手實為見仁見智。事實上,在下寫過最趁手的鋼筆,是Kaweco未換湯藥之前(這家也倒店被買了),出廠於1950還是30年代的 Dia(eBay價10-20歐元)。該筆搭配人稱超難上手的左斜金尖。然而該尖雖斜,確也極軟,原本以為那種斜尖只能寫花體字,實際上墨寫下第一筆後才發現...書寫方向受限程度與手上這隻人稱不挑紙的MK尖差異無幾。看起來超難上手,寫起來卻是這麼好寫的筆......當下就決定裝滿墨水交給朋友傳用,讓它變成引誘朋友們用鋼筆的誘餌 XD

最後,如果現售M是比照停售前的MK規格製造的...那麼在邏輯上有個問題來了...前版的M尖呢?不產了嗎?如果是不產前版M尖了,那為何不單純的保留 MK並取消現行版M這個編號就好了呢?事實上,一般尖、左斜尖O、右斜尖R、Kugel圓尖、S鉤狀尖的形狀、製程、工業標準根本都不一樣,能這樣直接替用編號嗎?


類似上面引用的奇怪說法在網路上流傳已久,而且還是多語系的XD;網路上常見的說法還有歐美系的筆尖都筆日系的粗、歐系的筆尖不適合寫漢字等等......其實我以前看了也會信,然而,實際寫過一些筆後才慢慢發現不是那樣。這幾年LAMY也開始學著一哥二哥,一邊加重行銷比重、同時簡化筆尖;在不小心寫過1930/1950年代的筆之後,更是覺得現代筆廠筆尖越做越少、文宣卻是越做越厲害,某些筆商與筆廠甚至也開始上下其手,用各種奇怪的說法解釋這種現象。事實上,身為LAMY十年的使用者,對此心中實在無限感慨。至於LAMY現行版與舊版M尖的差異...對於已經收手不買現代筆的我應該很難實際比較了......


關於上述意見,非常歡迎討論;若所述有謬誤之處,也煩請不吝指正。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食譜>> 豬肉鮮蝦水餃

每次調餡料、擀麵時,總是要「回想」前次試出來的食材比例
這次寫下來,下次就可以查。


160顆水餃-豬肉鮮蝦


水餃皮:
麵粉 Type 405 1000g
水 500 ml
---
將 900g-850 g 麵粉與水混合揉成麵團,剩餘麵粉擀皮時要用
揉麵約一小時後,麵團可分成160份,一份擀成一張皮。


餡料:
豬絞肉 Thüringer Mett Schwein 1000g
高麗菜 一顆
鮮蝦 100g-250g (比例可調整)
薑 一小顆
蔥 一把
蛋 一顆
調味料:醬油、麻油、酒
---
1. 高麗菜切碎、加鹽、靜置脫水
2. 切蔥末、薑末,蝦切小塊
3. 將高麗菜中的水擠乾
4. 混合上述食材、加調味料攪拌(Thüringer Mett內含鹽,故不需另外加鹽)
5. 加入蛋,攪拌至黏稠牽絲狀即可。

文件墨水的工業標準

所謂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也,其中,墨與硯的功能就是為了能製造出「合寫」的好墨水,墨水在書寫史上所佔的地位不言而喻。除了用硯磨墨,墨水的作用原理與製程也還相當多樣;若以墨水的用途來區分,適合簽署文件、支票的墨水,稱之為「文件墨水」。文件墨水必須滿足「快乾防水、不可修正、無法無痕移除」等條件,亦即必須符合國際工業標準 ISO 12757-2 所規範的:

一、抗光條件:墨跡必須在某種光照條件之下,特別是日光以及某種特定條件的紫外光,維持穩定、至少是可讀的顏色。
二、抗水條件:墨跡必須在水流的沖洗下,維持穩定、至少是可讀的顏色。
三、抗化學藥劑條件:墨跡必須有抵抗化學藥劑、特別是墨水消除液的能力,在塗抹該藥劑後,尚可維持穩定、至少是可讀的顏色。

上述第二、三點條件的鑑定應無疑慮,較有可能需要工業規格鑑定的是第一個條件,也就是抗光條件。適用於墨水、油墨、顏料、塗料、漆的抗光條件另有德國工業標準 DIN 53952 規範。規範中明定,將受測物照射日光以及定量紫外線後,依據退色程度將抗光特性分為十級 (Wollskala 1-10) ;每一級數代表退色時間差異一倍,例如在某強度光線照射下,WS1墨水從X色退至Y色需時10天,那麼WS2墨水就需時20天。另外,在客觀條件下墨水的退色無法避免,所以在墨水的實務判別應用上並無WS9(不退色)與WS10(絕對不退色),WS8 已經是墨水實務判別上的最高等級。DIN 53952 所規範的墨水抗光等級為:
WS1 極弱
WS2 弱
WS3 普通
WS4 可
WS5 佳
WS6 極佳
WS7 優
WS8 特優
符合國際工業標準 ISO 12757-2 所規範的抗光條件至少須為WS6,一般文件墨水抗光特性大多落在 WS7-WS8 之間。

傳統上(鋼筆出現之前),文件墨水可區分為「碳膠系」與「鎵鐵系」這兩類。碳膠系的文件墨水原理屬於物理變化,即設法將墨水中的碳粉滲入紙張的纖維內,待墨水乾涸,碳粉自然就膠合留在紙張纖維中,而由於碳粉穩定的特性,使得墨跡具有上述能力。鎵鐵系的文件墨水呈現酸性,寫在紙上乾涸後會產生微小的非水溶性、不可逆的穩定物質,因此墨跡在紙上亦具有上述能力。用墨在硯上磨出的墨汁屬於碳膠系,而歐洲傳統的沾水筆用墨水,即為鎵鐵系。

鋼筆墨水通道較細,而毛筆用的墨汁(碳膠系)與沾水筆用的墨水(鎵鐵系)所產生的膠合、非水溶性物質容易阻塞墨道,同時酸性的鎵鐵溶液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鏽蝕鋼尖,因此,現代的鋼筆專用文件墨水鮮少有此兩類(鮮少,表示還是有XD)。同時,該規範亦適用於原子筆油墨,例如 LAMY 的M16, M21, M22 原子筆筆蕊所含油墨即符合國際工業標準 ISO 12757-2。

值得注意的是,若要取得「文件墨水」稱號,就必須符合國際工業標準 ISO 12757-2,並通過工業標準組織的相關認證。由於該認證費資耗時,很多墨水廠並沒有送測,但是並不代表該廠墨水無文件墨水的功能。